婴儿出生时没有小牙齿。然而,考虑到长牙带来的疼痛和不适,相反的情况确实很方便。相反,从 6 个月左右开始,您就必须学会识别宝宝即将长出第一颗乳牙的症状。发红、发烧、牙龈肿胀......让我们一起列个清单吧。
摘要 :
出牙期必备的 6 种症状
每当孩子嘴里长出一颗新牙并挤破牙龈时,就会出现出牙期。 这是一场口腔革命,最常见的症状如下。
- 唾液分泌过多:当宝宝流口水流得衣服都湿了,还会冒泡泡时,牙齿就离我们不远了!
- 红脸颊:"哦,他/她的脸颊红红的 "这句话在每个母亲的口中都不言而喻。长牙时,两边脸颊可能会发红,也可能只有一边脸颊发红,就在牙齿长出来的那一边。
- 牙龈肿胀:牙龈肿胀、发红、敏感,很快就会出现白点,这就是牙龈准备破溃的表现。
- 啃咬:出牙期的宝宝经常会啃咬、咬手指或把东西放进嘴里来缓解疼痛。这时,磨牙环会起到奇效。安抚奶嘴也能缓解牙龈发炎,但往往要为崭新的乳牙付出代价。
- 烦躁不安:由于出牙期的宝宝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且还受到其他出牙症状的困扰,所以他常常脾气暴躁、易怒、坐立不安。
- 睡眠不安:由于出牙疼痛,宝宝可能难以入睡,晚上醒来的次数也比平时多。
- 哭闹:婴儿的哭闹或多或少会比较频繁和强烈,它是一个信号,结合其他信号可以检测出新牙的到来。
宝宝出牙的其他常见迹象
根据宝宝和牙齿的不同情况(例如,臼齿有时不太容易脱落),可能会出现其他症状,但频率较低。
- 食欲减退.
- 大便变稀,伴有尿布疹.
- 中度发烧,低于 38°C。
- 类似感冒的轻微流感症状。
- 婴儿揉耳朵或脸来缓解疼痛,比如偏头痛时按摩太阳穴。
🩷 对于有时刚从婴儿肠绞痛中恢复过来的小宝宝来说,长牙往往是一项挑战。幸运的是,有些宝宝很容易就能切掉牙齿,而且面带微笑,没有太多痛苦。
儿童几岁长出第一颗牙齿?
每个孩子的 "牙齿日历 "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第一颗乳牙通常在 6 个月时长出,而您的孩子可能要到 9 个月或 10 个月时才长出乳牙,或者相反很早,早在 4 个月时就长出了乳牙。这是没有规律可循的。萌出的顺序总是一样的:
- 8 颗侧切牙和中切牙在 6 到 16 个月时首先萌出、
- 接下来是4 颗前臼齿,在 13 到 24 个月之间长出、
- 4 只犬类紧随其后,在 16 到 23 个月之间、
- 最后,4 颗臼齿在 23 到 33 个月之间长出。
出牙期大约在 6 个月到 3 岁之间,乳牙全套有 20 颗,其珐琅质比恒牙薄,因此特别容易蛀牙。
👉另请阅读:牙缝:采用生理性安抚奶嘴进行预防
拔掉哪些牙齿最痛苦?
不过,臼齿往往是最令人痛苦的牙齿,尤其是因为它们比较宽,而且有四颗或多或少是同时长出来的。
出牙会持续多久?
您和宝宝都要有耐心。宝宝的 20 颗牙齿每颗都要长出,大约需要 8天的出牙期,到第 5 天就会有突破性进展(缓解!)。
给宝宝刷牙?何时开始?
谁说刷牙就一定要刷牙,即使是婴儿,口腔卫生也不能等。
对了,你听说过奶瓶综合症吗?当孩子系统地或几乎系统地使用装有巧克力牛奶或果汁等甜味饮料的奶瓶入睡时,就会出现这种症状。这种坏习惯会大大增加龋齿的风险。
每天两次,自己给孩子刷牙,先用套在手指上的柔软硅胶刷,然后在孩子一岁左右,用刷毛特别柔软的小牙刷和适合婴儿的牙膏。
从两岁开始,让孩子 "像大男孩一样自己刷牙",但一定要在您的监督下进行,直到六七岁。当他们的乳牙开始脱落,为恒牙让路时,独立的时候就到了。
🍼从宝宝出生开始,您就可以在每次喂完奶瓶后用干净的湿布漱口,以保护宝宝的牙龈。
缓解宝宝出牙疼痛:我们的建议和窍门
长牙不是一种疾病。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不需要治疗。尽管如此,还是要比平时更多地抱着您的小宝宝,耐心地陪伴他长出每一颗新牙,有些新牙会比其他新牙更疼。
- 用手指轻压按摩牙龈。还有非常有效的舒缓凝胶。
- 给他硅胶磨牙环。某些型号的硅胶磨牙环还可以放在冰箱里咀嚼,以获得更舒适的感觉。他的玩具、手指、牙刷或 Élhée奶瓶的盖子也可以毫无节制地啃咬。
- 冷食或软食也可舒缓疼痛。
- 您的儿科医生最终会根据您宝宝的年龄和体重,为您开出多力普兰的剂量处方,或者开出出牙期的经典处方,如多露齿凝胶和某些顺势疗法溶液,如 Camilia pods。
🥰 此外,在宝宝干燥的脸颊上每天涂抹几次少量的保湿霜或润肤油,因为脸颊发红和流口水会使脸颊很快受损。
何时看医生?
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在孩子长牙期间,但不仅限于此,如果您的孩子出现牙龈感染的迹象(严重红肿或流脓),发烧超过 38°C,持续或严重腹泻,拒绝进食或喝水,或持续情绪或睡眠障碍,请去看儿科医生。
要记住的三点
-
出牙是婴儿成长过程中自然而无害的一部分。
-
在此期间,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缓解和支持宝宝:按摩、磨牙环、冷食、顺势疗法或医生开的止痛药。
-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担心的症状(高烧、腹泻、孩子全身状况恶化等),请立即咨询医生,以获得个性化的医疗建议。
号召-行动-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