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睡梦中或醒来时尖叫、喊叫或哭泣可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为父母,您可能会认为孩子只是做了个噩梦,但如何区分夜惊和噩梦呢?
目 录 :
夜惊:夜晚的不速之客
夜惊通常从 18 个月大左右开始,有时稍早,很少在 5 岁以后出现,并在青春期前消失。夜惊和梦游一样,属于寄生性失眠的一种,对经历过夜惊的人无害。
如何识别儿童常见的睡眠障碍?
经历过夜惊的孩子躺在床上会大汗淋漓、心跳加速、语无伦次、尖叫、哭泣、大喊大叫、激动、攻击性、起身、做突然的动作,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会一直睁着眼睛,然后若无其事地回到床上。
经历夜惊而没有醒来的孩子意识不到父母就在身边。被惊醒后,他们可能会感到担心和迷失方向,然后再继续睡觉。
典型的夜惊只持续几分钟,第二天孩子就会失去记忆。但是,如果夜惊持续时间更长、更有规律或更剧烈,请立即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成人也会出现夜惊,但较为罕见,且症状相同。如果发作频繁或严重,建议咨询神经科医生或专门治疗睡眠障碍的诊所。
有时,这些令人恐惧的事件背后有着神秘的原因
夜惊可能是真正焦虑的表现(转学、搬家、家庭变故等),但更常见的原因是过度疲劳。
因为白天的午睡时间越来越短(幼儿园放学或孩子上一年级时),或者因为孩子生病或发烧......到了睡觉时间,他们会直接进入深度睡眠,这非常适合触发他们。
您小时候经历过夜惊吗?如果有,那么您的孩子也很有可能在某个时候出现夜惊。和梦游一样,夜惊也是一种遗传性深慢波睡眠障碍。
什么时候会引发夜惊?
您会认出婴儿夜惊,因为它们总是发生在夜晚的开始,第一个睡眠周期的末尾,通常是在午夜之前,而且往往是在入睡后的两个小时内。
如果宝宝在夜间受到惊吓,您该怎么办?

虽然夜惊一般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但这种极度焦虑的发作会让身体疲惫不堪,扰乱孩子所需的正常恢复。
为了安抚宝宝的情绪并减少发生的频率,可以重新审视宝宝的睡眠模式,让他早点上床睡觉,减少疲惫感。此外,减少白天最后一段时间的刺激,重新设计或引入舒缓的睡前仪式,如唱摇篮曲、讲故事、按摩等。
- 如果他睡着了,即使他非常激动,也 不要叫醒他。
- 只要危机还在持续,就与他保持亲近,但不要拥抱他,因为接触可能会延长危机。
- 轻轻地和他说话,安抚他的情绪。
- 如果他醒了,安慰他说没什么大碍。
- 第二天,因为您的孩子什么都不记得了,所以要避免谈论他的夜惊,以免产生睡前焦虑的风险。
噩梦:宝宝的想象力在作怪
虽然婴儿开始做梦的年龄较早,但噩梦的最初迹象 很少在 18 到 24 个月之前出现,而且往往发生在后半夜,即快速眼动睡眠期间。
因此,当孩子做噩梦时,他们会因为害怕而 尖叫和呼唤你,即使他们是醒着的。这就是夜惊和噩梦的主要区别:孩子的意识状态。
诱因:从丢失的可爱玩具到藏在床下的怪物
晚上,您的孩子会重温一天的生活以及有时伴随而来的压力。过多的刺激(电视上不合适的节目、嘈杂的地方、人群、讨论等),家里、 幼儿园、班级 最近的变化,丢失的可爱玩具,保姆家或学校发生的事件,老师或同学的反应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由于年龄较大的孩子会谈论他们的梦境,因此我们知道,最可怕的梦境包括躲在橱柜或床底下的讨厌的生物或动物、无休止的追逐、被遗弃或被绑架、孤独或自然灾害。
孩子做噩梦没什么好担心的,这是心理压力的生理表现。但是,如果噩梦变得过于剧烈或过于规律,请立即向医生咨询。
预防噩梦,安然入睡
幼儿还不能有意识地回忆一天的生活。因此,只有一些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才会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有时还会被放大十倍,变成可怕的梦境。
每个怪兽的背后都有一个非常真实的情况,那就是白天经历的恐惧或担忧。为了应对或减少这种现象,您可以帮助宝宝。
- 神奇的仪式 ,如分享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拥抱、唱首歌、摇篮曲、播放熟悉的背景音乐、打开夜灯、让卧室门虚掩着、安装婴儿监视器以建立直接联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享受更柔和的睡眠。
- 房间里没有阴暗的角落,也没有可能被想象变形的物品(衣架、巨大的可爱玩具等),温度不高,气氛平和,色彩柔和,这样的 环境 也能让宝宝 安心 。
- 通过自然的讨论来解释噩梦的概念,消除孩子的恐惧,并在不减少孩子恐惧的情况下安抚他们。
- 在宝宝的最初几年,应尽量减少睡眠延迟。
- 您可以把装满清水的训练杯放在孩子的床头。情绪激动后喝水总是好的。
- 晚上关于怪物的故事、暴力电影和视频游戏(即使您的孩子不直接观看),当然还有万圣节电影,也可以暂时避免!
夜惊与噩梦:给父母的图表
特点 | 夜惊 | 噩梦 |
夜色中的出现 | 第一部分,深度睡眠期间 | 第二部分,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 |
触发年龄 | 从 18 个月到 5 岁 | 所有年龄段,通常在 2 至 6 岁之间 |
频率 | 可同时定期 | 不规则 |
儿童的意识状态 | 不知道父母的存在,有时睁着眼睛 | 醒来,意识到,在寻找他的父母 |
还记得那一集吗? | 第二天没有 | 清晰、贴近生活 |
影响 | 一般没有 | 可能影响情绪和疲劳 |
持续时间 | 通常只需几分钟 | 可变,可持续一夜 |
行为 | 焦躁不安、大喊大叫、出汗、攻击性强,可能显得惊恐万分 | 可能会哭泣、给父母打电话 |
触发因素 | 疲劳、发烧、压力、作息改变 | 压力、焦虑、当天发生的事件 |
号召-行动-收集